一只母鸡引发的思考男孩的理解力应该这样培
今天的语文网课,老师讲的是老舍先生写的《母鸡》。虽然老师讲的声情并茂,可是孩子却听得似懂非懂,课后的练习题做的一塌糊涂。我感到有点奇怪:你们老师不是讲课讲的很好吗?怎么题不会做呢?他有点委屈的看着我:我好像没有听明白。理解不了。
其实这篇课文很简单,主要就是讲的老舍先生刚开始不喜欢这只母鸡,特别讨厌它,后来看到了母鸡对小鸡的照顾,才逐渐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转为喜欢和赞美母鸡。这当然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的,但是怎么让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呢?我突然有了主意。
因为孩子经常和我一起回老家,对母鸡很熟悉,所以我决定采用情景方式帮助他理解这篇课文。
第一段:
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他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这句话就完全显示出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的讨厌,觉得它的叫声都让人听着不舒服。
我就开始模仿家里的母鸡,一会儿咯咯的叫,一会儿咯—咯—的叫。我问孩子:你听这样的叫声是不是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就像在老家一样,那些母鸡总是不安静的吵闹,就会让你心里特别烦是不是?他点了点头。更主要的是它的叫声有时候好像在抱怨什么似的。
重点:这段话就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反映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的讨厌-----听到它的叫声就烦。
第二段: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我开始给孩子描述:这只母鸡被公鸡欺负的话,她不反抗,为什么?因为公鸡被称为雄鸡,很威风,所以母鸡怕公鸡。但是这只母鸡却敢欺负老实的鸭子,抢鸭子的食物、啄鸭子的毛等,有点故意找事了。更可气的是它还欺负别的母鸡,还把人家的毛都啄了下来。
我让孩子开始想象两只母鸡打架的场景: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互不相让。
重点:这段话就说明了母鸡的欺软怕硬、无事生非的性格,让作者很讨厌。
第三段: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人也被它吵得受不了。
母鸡下蛋大声的叫,本来就是母鸡的正常反应。可是就是因为老舍先生不喜欢它,就连下蛋的叫声都觉得刺耳。你说你不就是下个蛋吗?有什么啊?都快让聋人听到了。
聋人能听到声音吗?不能,所以这句话是通过夸张的说法,表达出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的讨厌。
重点:连母鸡下蛋叫,都觉得忍无可忍,更表达出作者对母鸡的厌恶。
分析:老舍先生为什么怎么看母鸡都觉得不顺眼呢?因为他本身就不喜欢母鸡,所以无论母鸡做什么,他都觉得不可理喻。就好像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一样,就觉得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别扭,他做什么事,都会让人不舒服,这是一个道理。
在我给他讲解的过程中,我模仿了母鸡的叫声、欺软怕硬地欺负鸭子、下蛋时发狂的叫等,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为什么会这么讨厌,惹得他哈哈大笑,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他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听了我分析的前三个段落,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对我说:妈妈,我自己把剩下的段落看一看,好好的分析一下吧。
就这样,我用身临其境法,激发了孩子对文章的兴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理解方式和思维能力。
我们都认为男孩开窍晚,尤其是相对于女孩来说,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些。这一点或许有道理。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更要注重男孩理解力的培养和锻炼,帮助男孩打通理解力的那根脉。
有些言论说男孩在小学的时候,表现的不突出,理解力不好,等到了中学就好了。可是小学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文章理解不了,基础打不牢固,知识点掌握的不熟练,如何让孩子在中学翻身呢?
所以男孩的开窍晚,不是借口,更是我们要努力的理由。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教育男孩更是如此。
知识源于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创造理解的环境,即情景模拟,让孩子在情景中感受、理解,体会,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身临其境法:也就是让孩子亲自感受到文章中的环境,感受到文章所渲染的气氛,就好像和作者一样,面对着所描写的事物,和作者在同一个战线,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那么我们家长该如何利用身临其境法,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呢?
★情感代入法
情感代入法指的是把一个人的情感线带入到另一个情感线的一种推理方法。也就是让孩子通过类似的情感感受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琼瑶就曾经说过:古往今来,感情是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故事,让你甜,让你苦,让你酸酸楚楚,永无了时。
这句话正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比如孩子前几天学的冰心写的《繁星一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就是一首表达对母亲依恋的诗。
每个孩子都是很依恋自己的母亲的,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代入到这首诗中,当孩子的心里受到委屈的时候、感到难过的时候,都想在妈妈的怀抱里寻求安慰和关爱。这样就能理解冰心对自己母亲的这种依恋的情感。而且孩子每次读到这首诗,就会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
情感代入法,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一篇文章或者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类似的情感代入到文章中,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境代入法
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
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代入法:指的是通过在类似的环境中的经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
比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庭院、房前屋后、鸡鸭成群等生活场景,描绘了乡村人家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环境代入法,让孩子回忆老家的生活,春夏时节,老家的小院里总是种满了各种瓜果,绿油油的一片,老家的人们还总喜欢在屋前种一些花,看起来热闹非凡,庭院里的鸡鸭总是成群的去觅食……这样的场景一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孩子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境代入法就是通过孩子在相似的环境中的经历和感受,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以达到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事件代入法
事件代入法:指的是通过某一件事情,联系到文章的某一个点,或者文章的某一个线索,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发共鸣。
比如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是杨万里。其内容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我们怎么样让孩子能够理解一千多年前的人所写的诗呢?这里就要用到事件代入法,也就是诗中的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孩子都喜欢追逐蝴蝶,这就是相关联的事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想象自己追蝴蝶的样子,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追蝴蝶,帮助孩子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孩子追着蝴蝶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中就找不到了呢?因为菜花也是黄色的啊。蝴蝶和菜花融为一体了,所以就找不到了啊。
事件代入法,能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作者类似的经历,这是身临其境最直接的体现。
★事物代入法
事物代入法,指的是通过相似或者相同的事物,来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孩子学过一篇《飞向蓝天的恐龙》,文章讲述了通过研究人员的发现,现在的鸟类很有可能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并且详细的描述了恐龙演化的过程。
我们大人也许都不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又高又大又凶猛的,怎么可能演化成现在小巧可爱的鸟类?
去年的暑假,我刚好带孩子去了北京的自然博物馆,尤其是在恐龙馆里参观了很长的时间,看了恐龙的演化过程。
所以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引导他回想了我们在博物馆里所看到的恐龙的演化,就曾经出现过一个恐龙鸟的化石,这个化石的形态就有点像现在的大雁。
通过恐龙化石的代入,孩子不但能理解为什么文章能够得出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而且还帮助孩子建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个妈妈,我认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男孩在语文的理解力方面是处于弱势,但是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适当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多体会,多感受,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静等花开不是不作为,是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让花开的更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