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母鸡学公鸡叫,就要将它杀掉呢母鸡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znlvye.com/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朋友们,或许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如果家里的母鸡突然开始打鸣,就要赶紧把这只母鸡处理掉,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事情找上门。

因为在大家的常识里,打鸣不是母鸡的“工作内容”,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从古至今,大家都对这件事避之不及。

但是随着肉鸡、蛋鸡的规模化养殖,我们越来越发现,“母鸡报晓”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罕见,那上述的话就不成立了啊!

人们所说“母鸡打鸣”的背后真相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会害怕“母鸡打鸣”

在我国古代有个叫“牝鸡司晨”的成语,“牝鸡”指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母鸡,后边两个字就更好理解了,差不多就是“告诉大家早晨到了”的意思。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商朝武王伐纣时期,商朝的军队和周武王的军队在牧野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决战。

在开战前,作为领导人的周武王当然要站出来说话,鼓舞一番士气,在这番话中就提到了“母鸡打鸣”,原话是: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翻译成白话就是,母鸡是不会打鸣的,如果它一旦开始这样做了,那么就说明鸡所在的这个家族祸事将近了,不久就会败落了。

不说看过正史,就算是看过《封神演义》,我们也知道周武王说这句话无非就是在讽刺商纣王被“妖妃”迷惑,社稷不保。

这个“牝鸡”指的就是《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历史上有苏氏送给纣王的宠妃,她和一位名叫胶鬲的人一起祸乱朝纲,搞的民不聊生。

周武王说这些无非就是想鼓励将士们,纣王这么做是有违天理的,他们出兵师出有名,一定能获得胜利。

事实也确实如此,牧野之战中商纣王的军队大败,他自己也自焚了断了。

由于当时只有贵族阶级才能接受教育,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周武王的原话流传下来后,民众并没有去想深层次的含义。

他们只知道“母鸡打鸣”是个不好的兆头,会有祸事登门,久而久之,这个传统迷信思想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但是实际上母鸡打鸣和祸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母鸡打鸣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为什么母鸡会打鸣呢?

母鸡为什么会打鸣?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天蒙蒙亮的时候,会优先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随后,其他公鸡的叫声此起彼伏地响起。

这主要是公鸡对光线很敏感,当天色暗下来下来的时候,公鸡的体内会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产生,它会让公鸡进入深睡眠状态,等到光线亮起,公鸡醒来后就会鸣叫。

但是鸡群里有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长得最漂亮、最为强壮的那只公鸡可以最先鸣叫,其余的公鸡只能等“老大”叫完再叫。

但是如果鸡群里没有公鸡怎么办?那这种尊卑的秩序还存在吗?

依然存在的,这是刻在鸡群DNA里的东西,如果鸡群里没有了公鸡做领导,那么鸡群里的母鸡们就会自发构建起新的等级,推选出新的“鸡王”。

这个时候,鸡群里比较强壮的母鸡就会模仿公鸡的行为,成为新一任的领导者,获得更多的食物优先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族群的重任。

而“打鸣”作为一种宣誓领导权的象征,自然也会被母鸡继承到,这也就是“母鸡打鸣”的普遍原因。

当然,也有一种特殊情况,母鸡也会打鸣,这种特殊情况是什么呢?

基因一直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在鸡群里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比较长的像公鸡的母鸡,他们不爱下蛋,羽毛却生得格外漂亮。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基因变异导致的,母鸡的体内一般会有左右两个卵巢,右边的会长期处于停止状态,不会随着母鸡的长大而发育。

但是左边的卵巢功能是正常的,他们不仅会生长发育,到了成熟期后会排出卵子到输卵管里,最后长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鸡蛋。

如果有公鸡参与这个过程,这些鸡蛋也是可以孵化为小鸡的。

但是如果左卵巢受到了损伤,或者在母鸡刚出生时左卵巢没有完全发育,没办法产生足够的雌激素,那么右边的卵巢就会苏醒过来。

苏醒后的右卵巢会发育成和左卵巢完全不同的器官——卵睾,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雄性器官,在这个时候母鸡就会转变出一些和公鸡相似的特征和行为,比如说打鸣。

但是由于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转变后的母鸡并不一定是完全转变,也有可能保留部分母鸡的外貌和习性,所以不能说它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公鸡。

那么现代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当然有饲养专家知道“母鸡打鸣”的真相,为什么还要建议母鸡一旦开始打鸣,就要把它们处理掉呢?

母鸡打鸣后要处理掉吗?

上文我们也说了,一旦母鸡开始打鸣,无论是否有生理性的变化,它的生活习性就逐渐开始向公鸡靠拢了。

最显著的现象就是,它们逐渐变得不太爱下蛋了,不下蛋也就意味着没了经济价值,养的时间长了,母鸡的肉质也会有影响,不如直接处理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母鸡会变得异常好斗,公鸡好斗是为了争夺择偶权,但是母鸡好斗就会打压族群里的其他母鸡,争夺食物。

其他母鸡每天吃不饱,是不是就不再生产鸡蛋了?“打鸣的母鸡”对养殖户来说,自然是个祸害,所以只能将其处理掉。

如果不想杀掉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将这只“打鸣的母鸡”单独带出来,关上一阵子,还是机会阻止它的这种变化的。

结语

由此可见,“母鸡打鸣”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不是所谓“上天的预兆”。

其实在我国长达年的文化长河中,有很多这样的传统观念,都是因为当时语言交流上的不通畅而导致的歧义。

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自然有能力分辨出其中的缘由,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要给自己添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9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