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司马光的风险投资路,伟大的资治
公元年,开封。
宴席结束,回到家,司马光怒气冲冲地走进书房,把自己关在里面,开始不停地来回转磨。
虽然夜已深,但他愈加焦躁不安。他的脑海里还闪现着刚才“廷宴”之上,欧阳修他们拿着《新唐书》在给登基不到一年的宋英宗(年5月1日—年1月25日在位)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朗读,卖弄着他们的历史见解,还时不时地瞟自己几眼,假模假式地向自己“请教”几句,眼神里满是居高临下的得意。
“气死老夫了!”沉闷良久的司马光,对着窗外的夜空怒吼一声,满腔愤懑终于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
“你不就是零零后(欧阳修生于年)吗?凭什么看不起我这个一零后(司马光生于年)!你们嚣张什么?也不看看你们写的那叫什么玩意儿?还好意思在皇上面前显派,自诩自己是什么历史学家!有你们这样游山玩水、谈诗论词的历史学家吗?你们不就是仗着自己是什么文坛领袖,拉着当朝宰相,合起伙来一起忽悠仁宗皇帝(年3月23日-年4月30日在位),给你们拨款、拨人、拨资料,吭吭哧哧十几年才憋出来的玩意儿吗?你们今天居然恬不知耻地对皇上说,当初仁宗皇帝亲口说过有了《新唐书》,就不用看《旧唐书》了。
我呸,当年仁宗皇帝是说过这句话,但你们骗得了别人,可骗不过我这双火眼金睛。且不说你们编的这个《新唐散文集》用了多少真材实料,编成了啥样,动不动就是呜呼、哀哉。拜托,这是史书,你以为这还是你写的《醉翁亭记》吗?再说,《旧唐书》是写得仓促,但是它的史料价值高啊,可远远高于你们这些历史散文。
如果有一天,老天开眼,我来编纂史书,到唐朝部分,我绝不从你的《新唐书》里抠出来一个字,绝不!再者说了,你们编个《新唐书》就耗费了17年(从公元年-公元年),就一部唐朝历史你们就整了多少卷?多少字?卷、多万字啊!那从春秋战国开始,一路下来,你们得编多少卷、多少字啊?你们打算让谁看完呢?”
“不行,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得意忘形下去了。搞政治,我不如你们;写诗词、散文、玩四六句,我也不如你们。但是,在史学这块,不是我司马光自吹自擂,我到今天还没有见过能力超过我的人呢!哼,老夫就是这么自信,这是我的领地,我绝不会允许你们在这里撒泼打滚。你们别以为我是属羊的就好欺负,哼,按后人的算法,我还是天蝎座的呢!可没这么好欺负!”
“我要反击、反击、反击!”
司马光推开门,走进院子,继续围着院子转圈。
可是,怎么反击?从哪里开始呢?
司马光脑子里一团乱麻,更加心绪不宁,越走越快。
“从哪里开始下手好呢?嗯?老话说得好,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我就先从自己身上捋一下思路。我有什么?对,我现在有什么?一双手、一颗咽不下这口恶气的雄心壮志、一肚子史学才华,还有?好像也就这些了。唉,我今年已经45岁了,都土埋半截的人了。如果再不拼一把,那自己以后能留给后人的也就剩下7岁时砸缸的少儿故事了。”
“不行,不能这么快就泄气,接着想。”
“那我缺什么?缺钱、缺人手、缺资料、缺一个像样的办公地点、缺专业干这件事的部门。哎呀,好像什么都缺,这可咋整?我现在应该找谁来帮忙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呢?”
司马光越想越烦,撞墙的心都有了。
“哎?对啊!当初欧阳修他们不是也和我现在一样都是一穷二白吗?他们才会合起伙来找仁宗皇帝这个冤大头,鼓动着他支持才干成了这件花钱如流水的大事。他们还美其名曰说什么这叫“拉赞助”、“搞风险投资”。哼,就只有你们可以拉仁宗皇帝,难道我就不能找当今皇上英宗皇帝,学你们也玩一把风险投资?只要皇上动心点头,那钱、人、资料、场地、部门不都顺利解决了嘛?”
司马光好像溺水的人忽然看见眼前横着一捆金灿灿的稻草。
“对,就吃定他了。皇上啊皇上,对不起,我要对你下手了,你就要成为我未来的风险投资商了。”
可是,怎么下手,从哪里下手呢?
“首先,是态度、投资意向,这个绝对没问题。我有这个自信,欧阳修他们知道,但后人大多不知道,我有一个潜在的先天优势。当年仁宗皇帝无子,是我几次上书强烈要求立英宗皇帝做太子。这要是在以前我是什么?我就是霍光那样的匡扶社稷的肱股之臣啊!所以,英宗皇上对我充满了感激之情。几次都主动表示要帮我点什么,只不过,朝廷上那些你争我夺、勾心斗角的破烂事我也不感兴趣,再说,我当时也有点假清高,想和皇上保持一点距离。所以,也没有给他提供什么机会。如果这次我开口求他,说自己想编纂一部史书,他一定会同意,这个忙他一定乐意帮我”。
“不过?据说上次欧阳修他们编纂《新唐书》可花了不少银子啊,编纂史书可是个烧钱买名声的事。如果知道开销太大,会不会吓着皇上。他刚登基不久,局面还没有打开,会不会有什么顾虑?而且,今天欧阳修他们这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会不会给他带来负面影响?”
“怎样才能让他既想帮我,又能真心实意、不受任何干扰、长期砸钱的真正帮我呢?”
司马光停了下来,抬头看着悬在半空的皓月,凝神沉思。
“除非?除非这件事情也是他一直想做的?问题是,这是他想做的事吗?”
司马光回过头来看着书房,脑子里开始回放起前几天他去英宗御书房时看见的情景:英宗皇帝很爱读书,虽然现在每天办理公务,但他还是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书,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籍。那天他正在看东汉荀悦编纂的《汉记》,我进来在他身边站了一会儿他才发觉。就问了几个书里面的内容,还对我感慨,说虽然想读尽天下史书,可是史书太多、太厚也太啰嗦,用业余时间根本就看不完。他觉得《汉记》就很不错,虽然只是摘抄班固的《汉书》,但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大量删减冗余的部分,最后只有18万字,还不到《汉书》的1/3,精髓一点没丢。还说如果史书都这样写,那就好读多了。
“对啊!这不就是皇上也希望有人来做的事嘛?如果我现在提一个迎合皇上胃口的项目,编纂一部既精练有保持原汁原味的史书,那不就成了这是皇上的想法和主意,我只是替他负责办这事的最佳人选,那皇上这个风险投资商还能跑得掉吗?”
“不过,要是这么玩,那就不能是断代史,欧阳修他们刚玩过。再说,要玩就玩一把大的。对,玩个编年体,来个编年体大串联,如果从西周开始到五代结束,那得一千多年吧,编个3、卷、3、万字。那效果还不压欧阳修他们一头啊!看他们以后还得瑟不?对,就玩个新名词“编年体通史”,好名字,这名字以后要火。书名叫什么呢?干脆就叫《通览》吧?好不好听不重要,关键是得要先有个名字和说辞。”
司马光大脑紧张的转着,脚步轻快起来。
“嗯,要编的方向确定了,编年体通史;名字也起好了,《通志》;内容也确定了,就按《汉记》的思路。可是,从哪里开始好呢?而且,如果一上来就说要玩个超大的,来个狮子大开口,会不会吓跑皇上?最后来个弄巧成拙、竹篮打水一场空、白欢喜一场?不行!不能一上来就把皇上给弄出惊弓之鸟,得先试探一下皇上的意图,来个投石问路,摸清他的想法和底线,再一步步把他引到自己设计的大船上。”
怎样探明皇上的意图呢?
司马光紧张地思考着,忽然,眼前一亮,紧皱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
“对,要说玩这套新玩意儿还是得学欧阳修他们,到底是玩散文的,脑瓜子灵活。他们上次就是先写了一个创作大纲,成功的把仁宗皇帝给忽悠晕了。他们告诉我说这个就叫PPT,对付风险投资可好使了,说到嘚瑟处还拿给我看过。对,有样学样,我也先做一个PPT,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写下来,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文案。手里拿着PPT,那可比红口白牙干说强多了。那我和皇上不就可以对着文档进行交流、沟通和摸底了嘛?”
“司马光啊司马光,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
司马光吓得一把捂住了嘴,转头看看四周,还好,没人看见。
想到怎样写PPT,司马光立马放松起来。
“首先,先写一个商业计划书,名字就叫《历年书》吧,这其实就是一个目录,写两个文本样例,一个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结束(公元年),一共一千八百年整,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完整。历史不就是故事嘛,故事不就是讲究有头有尾嘛;另一个计划从《左传》之后开始,这样能跟《左传》这部超一流的历史巨著挂上钩,那我不也是超一流的了嘛。每年略举大事(主要是时间紧、任务重),都加上自己的评论。这样,皇上看起来既方便又一目了然。对着这样一个图文并茂的PPT,交流起来更自然,那么皇上心里藏着的小九九不就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嘛?只要把皇上的意向搞清楚了,那剩下的还不是想要多少钱,就能有多少钱、想要多少人,就能有多少人,一切还不都是由我说了算嘛。”
“不过,听说风险投资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即使PPT做得漂亮,能打动投资商的心。但还是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担忧,为了做好充分准备,我还是先自己投点启动资金,先动手写一点,打个底子,来个抛砖引玉。这样,既有好的PPT,又有好的样板,这样完美的形象工程,那我不就是那些什么风险投资商们挖空心思都在寻找的“独角兽”吗?瞧这名字给起的。那这些投资商还不上杆子追着我、巴结我?他们还怕我反悔、不干了呢?是不是?”
“对,一套完整的对付皇上,哦,不,是风险投资商的方案已经形成,剩下的就说赶紧动手,抓紧时间,先搞出个PPT来。”
司马光寻思了一会,走向书房。
“这些天我先向皇上请个事假,自己赶紧加班加点搞出个模型来,等《历年书》目录编差不多了,我再去找皇上。他肯定会问我这些天在干什么?到时候把PPT,哦,是《历年书》往皇上书桌上一摆。只要他一感兴趣,我就和他一起协商、研讨、争论、策划,争取把我的事变成我俩的事。那还不是水到渠成、马到成功了吗?你见过哪个投资商热情投入、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后撤火的,他们不再加一勺油才怪呢?”
司马光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开始行动。
果然,英宗皇帝看见他拿出的PPT极为兴奋,简直是热情洋溢、喜上眉梢。只是看到司马光计划从西周共和元年而不是从战国开始,微微有些歧义,他委婉地建议还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可以,因为以前写的人太多、太虚而且也没多大意思。
中途喝茶闲聊时,有意无意地又问了一些赵简子、赵襄子的故事,还说如果编纂得好,不但他自己要拜读,还要让皇亲国戚们一起来学习,准备作为皇家御用教材。司马光从他跟自己讲话时的有所期待的语气、神态中,隐隐感到一丝异样。
回到家中,他按英宗的暗示,从战国初期(公元前年)开始,把赵家老祖宗是怎么开始选接班人、窝里斗并浴血奋战的PPT拿出来,英宗似乎还是不十分满意。盯着开头的文字,沉默良久,轻叹一口气,但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让他再考虑考虑怎样开头更好。还说这是一部巨著,开头一定要精彩、要高起点,最好能让皇子皇孙们都喜欢。
回到家中,司马光又开始围着书房转圈,不住地摇头叹息。
“唉,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大的一个风险投资项目,眼看就要顺利拿下,可谁想到却卡在开头了呢?嗯?皇上说希望能作为皇家御用教科书,还希望皇子皇孙喜欢。搞什么搞?谁不知道现在包括以后的孩子都不喜欢读历史教科书,凭什么要求能让你家孩子喜欢?除非是写你家祖宗的光荣事迹!我......”
忽然,司马光愣住了,停下脚步,呆呆地看着书房里成排的书架。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啊?皇上不是暗示过我了吗?战国开始不就是晋国六卿互相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赵魏韩三家,还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这里面不就有皇上的祖先赵国嘛?妈的,我怎么没想到呢?”
“现在咱们大宋日益强盛、崇尚礼仪。对当今皇上来说,名分最重要!如果按自己原来的思路,虽然是以皇上老祖宗家开始,但是他们开始都干了些什么了?他们先以造反起家、互相抢地盘,最后才得到诸侯的名分。那样如实的写,那不就是在暗讽咱们太祖皇帝当年干的那些事了嘛?这样的开头,不掉脑袋就是万幸了,还想获得风险投资?做梦吧!”
“那怎么开始好呢?对了,我可以先把名分摆在前面,先盖棺论定、定个调子,再慢慢用倒叙的手法徐徐展开。等三家分晋一结束,剩下的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对,就这么干!”
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那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司马光苦思冥想、加班加点、连夜赶工,最后确定未来的新作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赵魏韩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原本作为事件结尾的改成开始,然后再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三家分晋的故事。这样,明眼人即使看出问题,可有谁敢站出来质疑呢?
第二天退朝以后,宋英宗拉着司马光的手来到御书房,当司马光看着英宗皇上边看边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欢快的笑容时。他也笑了,笑得像刚抓到一只小母鸡的老狐狸。
司马光确信:他,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