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表扬了子路,因为他不嫉妒不贪求
不嫉妒不贪求,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不忮不求”,孔子弟子中只有子路能做到,可见它是人难能可贵的健康心理和品质。《论语·子罕篇》谈到孔子对子路的赞扬。原文是这样说的: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孔子说道:“穿着破烂的旧丝棉袍子和穿着用狐狸和野貉的皮做成的高级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寒酸和惭愧的,恐怕只有子路一个人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呢?’”
一般来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谁都想地位高、财富多。特别是贫穷者见到富有者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然后就会想,如果我能那样该有多好啊。继而心理失衡,故意安慰自己,对方的财富获取方式不佳,无需羡慕嫉妒,如果当初我怎么样,一定比他现在强。而孔子的弟子子路和那些人站在一起恬淡快乐,没有不良情绪,真不简单。
嫉妒之心是种很复杂的心理,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东西,能实现暂时没法达到的梦想。如果是单纯的羡慕,也就罢了。但如果上升为嫉妒,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为什么被他人得到,这种心理是很可怕的。说到底,就是有贪求贪恋的心作祟。
贪求之心不可有
有一个农妇养了一只母鸡,母鸡每天只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母鸡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农妇不满足母鸡每天只下一个蛋,贪婪的内心作祟使她最终不仅损失了大麦,还导致母鸡一个蛋都不下了。
每个人都有欲望。拉康认为,欲望是无对象的,是对缺乏本身的欲望。即使用一些对象来填充欲望,这些对象也只能是欲望本体的替代品,并不是真正欲望的本体。
人都有口腹之欲,我想吃得健康一点,但对美食还是没有抵抗力,明明吃了一个哈根达斯冰淇淋已经足够了,可是又忍不住再去吃一个。贪吃让我获得了暂时的满足,但吃完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我再吃一个的想法是由于我的贪心,贪恋入口的感觉。试想,如果我在吃完第二个冰淇淋之后不能克制自己,就会进入欲望的深渊,无限制地吃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欲而不贪境界高
伊索曾经说过:“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过度的贪念会误导我们往错误的方向前进,最终就会像故事中的农妇一样,将现有的东西也失去了。因此,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于贪婪。
人心常常被物欲所蒙蔽。有欲望而不贪婪,欲而有度,欲而适中是很高的修养。孔子认为“克、伐、怨、欲不行焉”是很难的事。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难能可贵。对于欲望,孔子并不反对,只是欲望要有个节度。
比如,饮食、衣服都是人与生俱来就会有的欲望,如果不懂得节制,明明体重已经过重了,还拼命吃;或者衣柜里已经有一大堆衣服了,还拼命买,而且一定要买名牌。可能你现在钱足够多,就不用克制了。可是如果花钱如流水形成了习惯,万贯家财也有用光的一天。
如果你意识到你的行为不好,就要设法劝说自己,尝试改变。改变的程度取决于你的认知。古人说:“知之不深,所以行之不力。”因此首先要把自己要做的事彻底搞清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很难真正实践。其次要有个目标。如果每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整天浑浑噩噩,就很难克服欲望。
心如欲壑,后土难填。克制自己,怡然自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39.html